找到相关内容550篇,用时4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月溪法师讲大乘八宗修法(1)

    、口、之善根,和为着他人所作善根而随喜的,完全回向于净土,而愿欲往生的心。具有这心的人,其行必成,所以必定往生,但是其中如果缺掉一心,就不能得往生。   这心的意义虽然是这样的深广,但在...,普度众生,同生净土。”   观相念佛   身对佛相,口念佛名,意观想着阿弥陀佛的法相,不论纸画、木雕、泥塑、铜铸,供着那样相就观那样相,身、口、相应,阿弥陀佛身、口、密加持。 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289257.html
  • 月溪法师: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

    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作智。所谓真如法界体性智即实相般若,藏识即根本无明(见《楞伽经》)。   密宗有作“密宗”、“行密宗”、“瑜珈密宗”、“无上瑜珈密宗”,即以身、语、金刚。金刚即实相般若,即根本无明。   净土宗即“莲宗”,以见“自性弥陀”为旨趣。用见、闻、觉、知,使舌根念佛,净念相继,无明一破得见自性弥陀,则证常寂光净土矣。老宿云:“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。”其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9392589263.html
  • 发大誓愿第六 (7)

    差别,所以才有九法界。自性里没有差别。一切众生造作的身、语、,差别不同。此处不能细说,实在讲,一部《大藏经》也不过就是说明这桩事而已。我们只能在十法界,采取‘心行’最重要的,也就是成佛第一个因素是...我名已。皆悉逮得清净。解脱。普等三昧。诸深总持。住摩地。至于成佛。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。不失定。若不尔者。不取正觉。   这是第四十四‘普等三昧愿’、四十五‘定中供佛愿’。前面四十三愿是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355690121.html
  • 发大誓愿第六 (4)

    如说修行。每一句经文我们都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中,学习怎样把它做到,使我们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行持,跟经上讲的一模一样。这样学阿弥陀佛,你就成了阿弥陀佛。所以,要依照经典修正自己的身、语、行为,此经...话,大众在一块儿相处,没有嫉妒,到那里去找,找不到!决定有嫉妒,决定有妨碍。这就是天天要讲经,天天说法,天天劝导,使他自己明了,觉悟,知道嫉妒障碍是堕地狱的因,不要在这个道场住了几年,最后往生到地狱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355790124.html
  • 《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》(续)

    分为种:心的思维为意业,言语为口业,行动为身业。众生所作的身、口、为因,必定产生果报。果报分有漏与无漏两种果。有漏果是由有漏业因所招的果,分善恶两类,善法招乐果,如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得人、天果报;...中真法身者,实法体相也。言无身、口、业者,是真法身中说。或有人言,得无生法忍菩萨,解脱业相,坏三界故。但以大悲心,起菩萨事。以坏故,名为无业,谓无如凡夫分别之业耳。如佛言,我从得佛已来,不复起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8.html
  •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

    菩萨尚且不能见,何况会退转菩萨及其余众生?为什么只有十住菩萨才能见到呢?这是因为佛的法身已超出三界,不是按照一般人身、口、所受的果报身,而是无量的无漏清净功德修行所成,因而能够久住,如同涅盘一样...经典,《中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、《百论》是论学派(或论宗)的主要经典,《法华经》是天台宗的主要经典,《阿弥陀经》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之一,《弥勒成佛经》和《弥勒下生经》是弥勒信仰的经典,《坐禅三昧经》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6562293159.html
  • 不空三藏是长安佛教和五台山佛教的一位重要高僧

    护念,超生出离,何莫由斯。这就是说,显密有顿渐迟速之别,显教不持密,故渐修迟成。密教以密加持修行,故能现生顿证速成。那么,何谓密加持修行呢?密加持修行,是指众生修行身、口、密时,其身、口、就会受到佛陀的身、口、密之加持。因为,佛之密与众生之密平等无异,所以,佛与众生就会相应、融和无间,即可产生不可思议之功能,故此身即可成佛。此身即可成佛,就是即身成佛,或名一生成佛、现生成...

    崔正森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3493391.html
  • 心智的培养

    心智,来对付每一个人自己的业力,对我们修学进道,是有很大的助益。现在,进一步探讨的问题,就是业力是什么?   我们所有的业力,总括为身、口、,有善、恶、无记的不同性质,都是心识造出来的。如果没有...它沉下去,再把它从海裹捞出来,这就好难好难了。这就不是一件很简单容易的事情了。人一旦堕入恶道,再有机会投生作人,实在渺茫,除非尽。   现在涉及到一个问题,就是我们的心,怎样去做的问题。前面的...

    道隆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6303095482.html
  • 法界缘起论

    身心活动。佛教一般将分为身、语、类:身业,指身体的行动;语业,也称口业,指言语;意业,指思想活动。《大毗婆沙论》中说:“业者,渭身业、语业和意业。问此业云何建立?为自性故,为所依故,为等起故。若自性者,应唯一,所谓语,语即故;若所依者,应一切业皆名身业,以种业皆依身故;若等起者,应一切业皆名意业,以皆是等起故。”佛教认为,身、语、的善恶,必然会引起相应的果报。所谓善有善报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55195628.html
  • 中国佛学的伦理精神

    rdquo;。造作主体依据自身思想言行的业力在六道(天、人、阿修罗、饿鬼、地狱、畜生)中生死流转,即所谓“六道轮回”。关于业报,佛教有具体的分类。佛教一般将分为身、口、类:身业,指身体的行动;口业,指言语;意业,指思想活动。身、口、的善恶,必然会引起相应的果报。所谓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这是铁的因果律。对于的善恶性质及其果报,<<成实沦》卷七中说:&...

    洪修平

    五明研究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0196049.html